在貴州銅仁德江縣,有一項極具特色、震撼人心的民俗活動——德江炸龍,它不僅是當?shù)厝嗣竦拇汗?jié)傳統(tǒng)習俗,更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1.歷史淵源:
德江縣土家族的舞龍民俗活動起源于先秦時期,當時主要作為一種祭祀活動出現(xiàn)。而“炸龍”則發(fā)跡于唐代的中期。據(jù)傳說,某年異常干旱,土家族的先民們按主管風雨的“應龍”神話故事和“舞龍”圖騰文化,用竹編草扎“應龍”和“舞龍”求雨不成,氣憤的人們便用火炮對準“應龍”和“舞龍”猛炸,之后竟得雨下。此后,炸龍的習俗便逐漸流傳下來。明朝時期就有了“舞龍求雨”的圖文記載,清朝時期舞龍酬神的祭祀活動在鄉(xiāng)村盛行,民國時期從鄉(xiāng)村的“民間儀式”逐漸集中到縣城的“文化展演”,成為德江縣城的一項盛大祭祀活動。
2.活動形式:
起水:正月初九,各舞龍隊的龍編扎好后,由龍頭(燈會負責人)組織群眾敲鑼打鼓,把龍送到河邊或井邊,焚香燒紙,舉行祭祀活動請龍王下凡。
出龍:在正月十二日下午,由德江縣龍燈協(xié)會組織舉行全縣的出龍儀式。出龍是讓龍在主要街道巡游一圈,一是讓龍“活動筋骨”,二是告知人們玩龍燈活動即將開始。
入戶舞龍:龍隊入戶拜年,在鑼鼓聲中,龍頭唱“伏以”恭頌主家,眾人附和,主人放鞭炮接龍進屋。龍頭對著堂屋香火先點頭三下,屋內(nèi)舞三圈,最后龍倒退著出戶,主人多以糖果、煙酒或錢物相送。
送龍板:每條龍都要準備若干“龍板”(龍珠),其中一個龍珠是用金箔紙做的,叫“金板”,一條龍只有一個,又稱“頭板兒”,其余龍珠用紅紙制作。金板類似于“頭彩”,選擇最需要的人家送出,一般送予新婚而未有子女的家庭。
游龍:正月十四日舉行,各舞龍隊伍,以及“亭子”“占古事”(類似今之彩車)、花燈、儺戲演出隊伍等巡游、表演,龍的數(shù)量眾多,沿著主要街道、街區(qū)舞龍、賽龍。
炸龍:這是整個節(jié)日的高潮,在正月十五傍晚進行。圍觀的民眾用爆竹、禮花去“炸”舞龍者,舞龍人赤身,用毛巾系額以保護耳朵,穿梭于爆竹、焰火之中。過去,人們必須炸到“興盡”才歸。
燒龍:正月十六各分會組織全龍宴會,就餐完畢后,將龍送到河邊燒掉,以示放龍歸海,送神上天,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3.文化內(nèi)涵:
在土家族人眼中,龍是吉祥、富貴的象征。炸龍活動寓意著驅(qū)邪避害、炸走晦氣、炸走霉運,當村民們舞動龍燈時,他們相信龍神能夠保佑家園平安、人民幸福。同時,炸龍活動也寓意著迎接新年的到來和祈求來年的豐收,村民們希望通過這一活動,讓美好的一年得以完結(jié),為明年迎來好運和五谷豐登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4.活動影響:
德江炸龍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它不僅是當?shù)厝罕娖砬髞砟觑L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方式,也是當?shù)貥O具影響力的民俗活動。其獨特的形式和熱鬧的氛圍,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觀賞,極大地提升了德江的知名度。同時,炸龍活動對于研究民族、民俗、天文、聲樂、舞蹈等也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
5.現(xiàn)代發(fā)展:
2006年,德江炸龍活動被列入貴州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2021年5月24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擴展項目名錄。如今,德江炸龍在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下,不斷傳承和發(fā)展,在保留傳統(tǒng)特色的同時,也在活動組織、安全保障等方面不斷改進和完善。
貴州省德江炸龍是一項充滿魅力和活力的民俗活動,它承載著德江人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如果你有機會,一定不要錯過這場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和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