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事變:貴州大地上的苦難與抗爭》
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已進入全面反攻的形勢下,侵華日軍為扭轉其在太平洋戰場的不利局面,發動了豫、湘、桂戰役,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在這一背景下,黔南事變爆發,給貴州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事變背景】
1944年9月上旬,日本侵華派遣軍第六方面軍以橫山勇的11軍、田中久一的23軍共8個師團、2個旅團的18萬兵力,從湖南、廣東分兵三路,對桂林、柳州、南寧等地的國民黨軍發起攻擊。日軍占領桂、柳,打通桂越線后,繼續向桂柳西部及北部擴大,并以少數兵力進行追擊。由于敵勢猖獗,陪都重慶震動,蔣介石急調29軍由川入黔。
【日軍入侵過程】
1944年11月27日,日軍開始入侵貴州南部獨山、荔波、三都及丹寨(當時名八寨)等縣。進犯黔南的日寇分成三股:
一股是由廣西宜北方面向北進犯的日寇第十三師團所屬約2000余人,于11月28日進陷黔南三都西南的威巖,之后于11月29日向三都縣城進犯。12月2日,三都縣城陷入敵手。該敵隨后向八寨西進,途中遇阻,于7日向東南撤退,12月8日經三都,由原路退回宜北。
一股是由黎明關侵入黔南境內,也屬日寇第十三師團,約2000多人。11月28日,該敵向北進犯,于同月29日到達板寨、炯臘,在遭到國民黨第四戰區軍隊的阻擊后,掉頭向南撤退。
還有一股是在11月6日由六寨方面侵入黔境之敵,共約3000余人,其中大部分屬日寇第九師團,小部分屬第十三師團。該股敵人經上、下司,于12月2日進陷獨山。
【日軍的暴行】
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搶,無惡不作。在獨山,日軍進城后大肆燒殺搶掠、凌辱婦女。1944年12月2日,獨山縣城開始起火,火勢持續兩天,這座曾經被稱為“小上海”的小城變成了一片廢墟。在黔南其他地區,百姓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大量民眾被殺害、婦女被凌辱、房屋被燒毀、公私財產受損失。僅獨山縣境內罹難民眾就近2萬人,縣城房屋被燒1.6萬余幢。
【中國軍民的抵抗】
日軍的侵略暴行激起了黔南各族人民和愛國將士的憤慨。獨山民眾紛紛組織自衛隊、護寨隊、農民聯隊,用土槍土炮,憑借熟悉的險要地形與日軍作戰,擊斃日軍無數。中國軍隊也進行了頑強的抵抗,29軍先頭第91師在師長王鐵麟將軍率領下,于1944年11月28日抵達貴州獨山,迅速占領黑石關、白臘坡和甲撈河橋邊陣地,構筑工事,阻止沿黔桂公路北犯之敵。
【日軍的撤退】
日軍入侵獨山兵力不到四千,戰線拉長,給養不足,又時值初冬,衣不御寒。同時,貴陽、馬場坪一帶國軍已經有6個軍的兵力,又有部分國軍在兩廣威脅敵后,日軍中央指揮系統深感孤軍深入之危險。于是在12月2日當晚,敵11軍軍部向入侵黔南之步兵第3和第13師團下達撤退命令。12月4日晚,各路日軍相繼撤退。12月10日,日軍全部退出貴州省境。
【事件影響】
黔南事變是貴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給黔南地區帶來了空前的災難,數十萬難民顛沛流離、家破人亡。但這一事件也激發了貴州人民的抗日熱情,展現了貴州人民抵御外來侵略的大無畏精神和民族英雄氣概。同時,黔南事變留下了大量的戰爭遺址,如深河橋、盟軍飛機場、黑石關、洞口大爆炸、彈痕累累的周家大院等,成為了后人緬懷歷史、教育后人的重要場所。
黔南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篇章,它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了戰爭的殘酷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讓人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我們應當銘記這段歷史,不斷努力,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