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名稱: | 紅花崗區工業經濟局 |
網站名稱: | 紅花崗區工業經濟局更新時間:2024/10/25 22:07:11 |
相近名稱: | 紅花崗工業經濟局,遵義市工業和能源委員會,遵義市紅花崗區工業經濟局 |
網址URL: | 紅花崗區工業經濟局 |
辦公地址: | 遵義市紅花崗區 (郵編:563000) |
電話傳真: | 0851-28436688、0851-28430910 |
電子郵箱: | [ 暫無紅花崗區工業經濟局的電子郵箱地址 ] |
服務QQ: | [ 暫無紅花崗區工業經濟局的QQ號碼 ] |
網站備案: | [ 暫無備案號 ] (意味網址存在風險 請謹慎訪問!) |
相關簡介: | 建國之初,紅花崗區(原遵義市。注:以下內容里1997年以前稱遵義市)僅有幾家私營企業和一些手工業作坊,生產落后,經營蕭條。1950年,工業總產值僅197萬元。根據中共中央“以城市為中心恢復和發展生產,爭取財政經濟的好轉”的要求,遵義市人民政府發放貸款,幫助企業恢復生產,通過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方式促進工業生產發展,至1952年底工業產值升至674萬元。 1953年起,遵義市制定并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相繼新建一批工業企業投入生產。至1956年,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全市93.9%的私營工商戶轉化為公私合營、合作社或國營工商企業,全市國民經濟持續發展。1957年,工業產值達3730萬元。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導致國民經濟嚴重失調,工業產值下滑。1959年起,又遭自然災害,人民生活遇到極大困難。1960年冬,遵義市政府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制訂措施,保障生產,改善人民生活。至1962年,國民經濟出現好轉。其后,工農業生產總值以每年平均10.93%的比例遞增。1963年起,“三線建設”開始,長征電器基地、061基地等一大批企業遷入,為全市工業發展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遵義工業規模得以壯大。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在10年動亂期間,各行各業都受到嚴重干擾。 經過改革開放32年來的快速發展,紅花崗區已初步形成以冶金、建材、化工、輕工、制藥、農副食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格局。 1978年,遵義市工業總產值(不含國防工業)2.6億元, 54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和無利潤企業20個,虧損總額951.4萬元,市屬工業企業凈盈利80.94萬元。進入市場經濟后,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全區國有工業企業絕大多數退出了競爭性行業, 非公有制經濟得到大力發展。 2006年,紅花崗區轄區規模工業總產值104.2億元,工業增加值37.88億元;2007年,轄區規模工業總產值126.4億元,工業增加值37.07億元;2008年,轄區規模工業總產值134億元,工業增加值37.67億元;2009年,轄區規模工業總產值141.5億元,工業增加值41.26億元;2010年,轄區規模工業總產值114.1億元,工業增加值33.67億元(遵義供電局產值劃歸匯川區統計)。 2011年全區規模工業企業已達40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有6家。其中:年產值在2000萬—5000萬的有11家;5000萬—1億的有9家;1億—5億的有13家;5億—10億的有3家;25億—40億的有3家。轄區規模工業總產值158.1億元,工業增加值30.3億元,比上年增加36.7%。(按新的增加值計算方法計算)占GDP的比重30.3%。 從1999年開始組建工業園區至今,園區逐步發展壯大,轄區內現有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貴州省紅花崗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4個(湘江、深溪、忠莊、坪橋),其中國家級有1個(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坪橋基地),進一步夯實了工業發展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