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有一項令人驚嘆的偉大工程——絕壁天渠。它宛如一條蜿蜒在山間的巨龍,承載著無數傳奇故事,不僅是當地人民的生命之渠,更是一座精神的豐碑。
【修建背景】
七星關區生機鎮位于貴州西北部,處于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烏蒙山橫貫其境,地形以高原、山地、丘陵為主。這里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巖石裂隙發育、透水性好,地表水留不住,山坡陡峭,雨水順著山勢沖刷而下,難以存留。歷史上這里一度石漠化嚴重,土壤層薄,加劇了水土流失,可謂“天上下雨地下漏”。同時,赤水河水被高山阻隔,繞著村莊蜿蜒而過,“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取水極其困難。“生機公社山連山,遠望大河喊口干。缸中沒有三碗水,既愁吃來又愁穿”,這首民謠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生機鎮人民缺水的艱難處境。
【傳說故事】
在當地,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生機鎮一帶遭遇了一場可怕的大旱,河流干涸,土地干裂,莊稼顆粒無收,百姓苦不堪言。一位善良的山神看到這一切,心生憐憫,于是他決定幫助人們尋找水源。山神沿著山脈尋找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在一處隱秘的山谷中發現了一股清泉。然而,這股清泉被陡峭的懸崖和堅硬的石壁所環繞,凡人根本無法靠近。山神施展神力,想要打通一條通往清泉的道路,但此舉卻觸犯了天條,遭到了天庭的懲罰。在與天兵天將的對抗中,山神雖然受傷,但他在最后一刻將自己的法力注入了懸崖絕壁之中,留下了一道若隱若現的渠痕,仿佛是給生機鎮人民的一個希望指引。
還有一個傳說,每當月圓之夜,會有一只神秘的鳳凰在絕壁天渠附近盤旋。據說這只鳳凰是天渠修建過程中那些犧牲者的靈魂所化。他們心懷對家鄉的眷戀和對后人的期許,化作鳳凰守護著天渠。如果有人在夜晚經過天渠,偶爾還能聽到鳳凰空靈的啼鳴聲,那聲音仿佛在訴說著當年修建天渠的艱辛與不屈,激勵著每一個為生活努力奮斗的人。
【修建過程】
1956 年,第一條懸空水渠“衛星渠”動工。水利技術員徐榮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堅定的信念。他帶領 12 個熟悉山里情況的本地青年實地勘查 40 多天,確定了在山腰巖壁上鑿渠引水的方案。面對幾乎垂直的山巖和艱難的施工條件,徐榮和鄉親們沒有退縮。他們腰系繩索,從山頂按照規劃的路線向下一點點移動,人懸掛在半空中鑿出炮眼,用黑火藥炸出工作面,再用錘子敲、鋼釬鑿。為了節省時間,鑿渠隊員們長期居住在懸崖上的山洞里,春節時在山洞口點上半截炸藥當作鞭炮。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1958 年春天,鐮刀灣村衛星天渠正式建成通水。此后,在各級水利部門的技術支持和幫助下,當地村民投工投勞,又陸續開鑿了多條天渠。
【工程概況】
歷時 20 余年,生機鎮人民在懸崖絕壁間開鑿出了 10 條絕壁天渠,總長 130 多公里,修建了 8 座水庫。這些水渠經過幾十處山腰和 27 道峭壁,絕壁部分長 3.946 公里,懸崖部分長 6.81 公里。在修筑過程中,有 15 人犧牲,50 余人受傷。天渠的建成,解決了 3.5 萬人千百年來的飲水難題,讓荒山變良田,瓜果滿園香。
【精神價值】
絕壁天渠所體現出的“戰天斗地、艱苦奮斗、不畏犧牲、永不言敗”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生機鎮人民。它不僅是生機鎮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這種精神在新時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提醒著人們要勇于克服困難,為了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如今,生機鎮依托絕壁天渠精神品牌,已經建立起了歷史文化、產業文化、品牌文化等相關的產業鏈條,走出了一條“農文旅教”融合發展的時代之路。每年,都有來自各地的代表團、旅游團前來參觀,無不對生機鎮的“民族團結 + 生態文明 + 文旅”融合發展給予高度評價。
七星關區生機鎮的絕壁天渠,是一部寫在烏蒙大山上的壯麗史詩,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頑強拼搏的生動見證。它不僅為當地人民帶來了福祉,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遠方的朋友,如果你有機會,一定要來這里親身感受一下絕壁天渠的震撼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