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石橋古法造紙文化旅游景區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這里地理位置獨特,處于凱里市和丹寨縣城之間,距丹寨縣城35.5公里,距州府凱里34公里,距離凱羊高速大寨收費站9.7公里,且高速公路穿過景區而過,交通較為便利。以下是景區的詳細介紹:
【歷史淵源】
石橋村因古法造紙工藝制作古老、工序徒手操作而享譽國內外,被稱為“中國古法造紙之鄉”。其造紙技藝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時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相傳石橋造紙源于蔡倫,這項中華民族四大發明之一的科學技藝,在這里得到了完好的傳承與保護。2006年,石橋造紙技藝被國家文化部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造紙工藝與特色】
工藝精湛:石橋古法造紙工藝流程與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記載相同,包括斬楮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干等工序。
原料獨特:主要以當地的構皮麻為原料,生產白皮紙時還會添加滑藥(巖杉根或獼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爛瀝水)抄制而成。制作而成的紙張柔韌性強,光澤度好,紙面平整,吸水性強,潤墨性能好,紙質潔白,是書畫的較佳紙品。
產品多樣:所造的紙分為白皮紙和彩色紙兩種。白皮紙生產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造紙的典型代表;彩色紙可分為云龍紙、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花草紙、麻絲紙六大系列產品。
【景區景觀】
穿洞奇觀:穿洞是景區內的著名景觀,是一處縱深不知其底的天然溶洞,洞深2000米以上(目前探索)。洞中有暗河,還有石柱、石筍、石花、石牛等五顏六色的鐘乳石奇觀,神秘而美麗。由于特殊的地質原因,洞中的鐘乳石生長速度很快,因而表面質地柔軟,有奇異的觸感。穿洞中的水資含弱堿性,自古自今就有匠人在穿洞口建坊造紙,造出的紙保存年限長達1500年,被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指定為文物古籍修復紙。
大巖腳古法造紙遺址:是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是古時遺存下來的傳統生產古紙作坊。石壁寬百米,高達八十米,石壁前傾,能遮風避雨,是一座極好的天然廠房,內有清澈的泉水,是造紙最好的水利資源。
大簸箕苗寨:位于石橋景區東部,隸屬石橋村。大簸箕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寨內青瓦木屋,錯落有致的橄欖式建筑。吊腳樓一般為二層,也有三層、四層,甚至五層。上百戶人家聚居在僅二十多畝的山包上,而且全部同姓。
風雨橋:以杉木為主要建筑材料,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其堅固程度不亞于鐵、石橋,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損。風雨橋又稱花橋,是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建筑之一。
天然石拱橋:石橋村因一座天然石拱橋連接河兩岸山崖而得名,淳樸自然的村莊依偎在深山的懷里,與周圍的山水景觀相得益彰。
【文化傳承與發展】
景區內設有非遺文化長廊,是石橋古寨非遺文化展示基地,分館集中展示了古法造紙、苗族刺繡、苗族蠟染、苗族銀飾等石橋古寨周邊獨具特色的苗族非遺文化和手工制作技藝。
當地的古法造紙技藝傳承人在保持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開創出了十大系列、160多種用途不一的紙張,滿足了不同領域的需求。這些紙張不僅用于古籍修復、書法書畫創作等傳統領域,還廣泛應用于禮品包裝、物件裝飾等現代領域。
【旅游體驗】
游客可以在景區內參觀古法造紙的全過程,親身體驗這一古老技藝的魅力。景區還提供DIY花草紙等體驗項目,讓游客可以制作屬于自己的特色紙張。
欣賞到獨特的苗族風情和美麗的自然風光,感受苗族文化與造紙文化的交融。
石橋古法造紙文化旅游景區內的造紙工藝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 麻料制作:將構皮麻(當地人稱其為楮樹)經過削、刮、曬、水漚、漿灰、煮料、河漚、地灰蒸、漂洗、選料、碓料、袋洗等工序,使其變成棉絮狀。
2. 制紙:將棉絮狀的構皮麻紙漿兌水,并按一定比例添加滑藥(由巖杉根或獼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爛瀝水制成),攪拌均勻后,經過抄紙、壓紙、曬紙、揭紙等工序,最后包裝為成品。
整個造紙過程需要10多道手工工序才能完成,且全憑手工制作,天然自成,沒有添加工業原料。這種造紙工藝制作出的紙張具有紙質綿韌、耐拉力、紙面平整、光澤度好、吸水性強等特點。
貴州黔東南丹寨石橋古法造紙文化旅游景區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自然景觀、民俗風情和手工技藝于一體的特色旅游景區,無論是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游客,還是喜歡自然風光的旅行者,都能在這里獲得獨特的旅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