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縣興華鄉的擺貝苗寨深藏山中,是月亮山腹地重要的苗寨之一。它從來不是旅行熱點,沒有任何旅游接待設施、服務,卻是人學家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
貴州有句俗語。“侗族住水邊,苗族住山尖”。黔東南的苗寨幾乎毫無例外地都坐落在山腰以上,交通工具難以到達。水源往往也是從很遠的地方引流進村的。擺貝就是坐落在興華鄉背后的山尖上,從村子的最高處可以遠遠望見清澈的都柳江一條綠色的腰帶一般在兩山之間款款滑動。一條細細的公路從興華鄉穿過,但是看不到塵土飛揚的重型載重卡車,也聽不見刺耳的汽笛聲。
在快要走進擺貝村的時候,路邊會出現一些參天的楓樹,耶都是擺貝的保寨樹。如果任何人膽敢砍伐這些神樹,不僅會遭到全寨的嚴厲懲罰,而且被認為會給整個寨子帶來災難。在苗族的古歌里唱到,“楓樹媽媽”不僅是苗族的祖先,更是造人的始祖,就像漢族傳說中的女媧一樣神圣。
不僅有保寨樹,擺貝還有兩塊“保寨石”同樣令人敬畏,不可擅作他用,兩塊方形斜面的石頭,看上去與普通的石頭沒什么兩樣,隨意地蹲在路邊。進村的時候記得不要隨便找一塊石頭就座,或者踩踏。這兩塊頭各有不同的作用,一塊保護全寨,一塊保護村里的姜姓和楊姓兩個姓氏的村民。如果村內各家族之間發生矛盾,或者寨子出現大的災難——通常指疫病和火災,大家就會集資殺豬祭石神。苗族的原始宗教體現為多神崇拜,大樹、石頭、蝴蝶、泉眼,都可以作為崇拜的對象。而這些被崇拜的對象和平常的生活又息息相關,可以說禁忌無處不在,不像佛教、基督教等主流宗教,總有一個具體而醒目的場所供人膜拜。
進村以后可以一直向上爬。擺貝村小學是一棟仿佛飄在云端的木質平房。從窗口望出去是開闊無邊的山景,夏天可以看到青山綠樹,冬天是白茫茫的天地一色。村里沒有外出打工的小伙子們,沒事就光腳在不大的操場上打籃球,用木板拍乒乓球。
整個村子的女性日常都穿民族服裝。布料與其他地方的苗族沒有差別,都是自己織,自己染,自己漿并且通過一系列繁瑣工序做出閃亮的質感。不同之處在于,這里的女性不穿百褶裙,而是大楷褲,小腿纏綁腿,很像在從江岜沙的男性裝束。上身肚兜加外套,接縫處加繡片。這里的女性幾平無一例外都戴著手鐲以及少則一個、多則好幾個粗大的銀項圈。首飾的造型風格非常具有古風,與旅游紀念品極其不同。
不過這還不是最特別的。過年過節的時候,擺貝的男人女人都會穿上長及腳踝的盛裝——百鳥衣。下擺一圈隨風浮動的白色羽毛,把已經得密密麻麻、滿滿當當的彩色霓裳襯托得華麗無比。隨便誰家都有好幾件百鳥衣,可以進去問問。但是多數老百姓會誤解為你要買他們的百鳥衣,如果并無此意,一定要好生解釋,也不要因此就下結論說這里商業化。擺貝的年人均收入只有千元,算是非常貧困的地方,改善生活是他們迫在眉睫的需求。
節日:擺貝的鼓藏節用撼天動地形容也不過,理論上13年過一次。鼓藏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出至少一面旗幡,長度達數米,聚集起來,視覺上非常震撼。鼓藏節的頭一天,人們全部身穿華麗的百鳥衣,祭拜祖先、斗牛、唱蘆笙、放爆竹,一系列的活動既莊嚴又隆重。第二天就是大規模的殺牛儀式,一個小小的擺貝村徹底沉浸在十幾至幾十頭牛鄧低沉卻直穿人心的吼聲中,同時還伴有不斷的蘆笙曲,為作為貢品的牛送行。而且,擺貝還有一種別處沒有的樂器——古瓢,是一種椿芽木挖空做成的長頸弦琴,形如水瓢。據說和唐朝的一種叫做”忽雷"的樂器有歷史關聯。在鼓藏節上,也可以看到用古瓢伴奏的古瓢舞。
食宿:
擺貝人平常的飲食非常簡單,主要是清水煮蔬菜,沾辣椒水吃。如果想住得條件稍微舒適一些,可以住在山下的興華鄉。沿街有幾個小旅館,干凈程度稍差,但是有公共廁所和熱水淋浴,最好帶上自己的睡袋,有單間也有雙人間,大概二十元一間。餐館也在街上,蔬菜的品種不多,肉類也就是豬肉和小魚干,但是價格公道,味道也不錯,油大,味重。早上在街邊有賣豆漿和包子的。
行程:
去擺貝,需要先到達興華鄉。興華鄉距離榕江縣城53公里,位于三都一榕江之間的公路上,從榕江過來,車程大約1小時。三都到榕江、從江的車都經過興華鄉。興華鄉的東頭,走過計劃生育站后,在一根電線桿旁有一個與肩寬的臺階,是直達擺貝鄉的步道。順著路一直走到盡頭,就可以走上通往擺貝的鄉村公路,剩下一半的路程是鄉村公路,快的話40~50分鐘即可走到。而鄉村公路的起點在電線桿更往東的地方,汽車或摩托車可直接開到擺貝村,如果是全程步行走這條路,則要一個多小時。